中国江苏网商业频道上线.jpg
学习“兴化精神”体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2020-09-28 14:1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高松  
1
听新闻

千百年来,兴化先民为抵御频繁的洪涝侵袭,在湖荡沼泽间,垒土为“垛”,以“垛”为田,进行种植,落地生根,繁衍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垛田自然地貌。这是兴化先民和后代子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晶与典范,也是里下河地区农田防洪避灾的杰作,彰显了兴化垛田先民顽强生存、延续后世的聪明智慧和奋斗不息的精神。近日,兴化市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升华,形成兴化精神:“垒土成垛,择高向上”,并予以发布。垒土成垛,是从无到有,体现了兴化先民顺势而为的智慧;择高向上,是志存高远,彰显了兴化人民拼搏奋进、敢为人先的精神状态。兴化精神的发布,既有着长期积淀的文化传承,又有着积极明确的时代特征。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首先要有“垒成”的信念,顽强执着的意志力。有句话说得好:“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没有想让它变成可能”。兴化先民在湖荡河沟间罱泥扒苲,一年几次往垛上浇泥浆、堆泥渣,如此反复劳作,垛以每年几公分十几公分的速度渐渐长高,历经千百年,最终形成规模宏大的垛田地貌,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同样的精神体现在20万林县民工身上,他们从1960年起,历时10年,克服种种困难在太行山上劈山开石,终于修成宽8米,高6米,全长71公里的总干渠。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建国以来两大奇迹之一。红旗渠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修筑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这样一条人工天河基本上是靠人一锤一钎干出来的。正是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着坚定执着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才创造了这样的人间奇迹。

20世纪60年代,兴化戴南农民从废旧钢材回收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尤其是借助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东风,经过数十年艰苦努力,不锈钢制品年产量占国内生产总量的七分之一,使戴南成为全国闻名的“不锈钢之乡”;兴达钢帘线集团从热电厂起家,短短一二十年发展成为国内第一、亚洲最大的钢帘线生产基地,打破国外厂商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戴南人历经风霜、永不言弃的顽强拼搏意志,创造了“哪里有不锈钢,哪里就有戴南人”的奇迹,锻造出“大干快干实干、争先领先率先”的戴南精神,这也正是“垒土成垛,择高向上”的兴化精神的生动诠释。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其次要有“择高”的智慧,顺势而为的创造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不是盲目或者盲动,更不是瞎指挥乱作为。任何一项决策,都必须有着成熟的思考和可靠的调研,也要有顺势而为、借力打力的创新手段。昔日,聪明的先民向水要田,在湖中开辟垛田。以水为邻,以垛为家,在天与地、人与水斗争的过程中,与自然和谐共生。用他们的聪明和才智,改变了生存状况,在这片他们亲手创造的热土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同时也孕育了鲜明的地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水乡垛田习俗。

兴化的优势在水,劣势也在水。千百年来,洪灾不断。限于条件限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洪涝灾害问题。1991年,兴化市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逾十亿元。全市进而以此为鉴,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兴化水系特点,采用疏浚引排与圩田治理相结合的方式,经过十多年努力,形成防洪、排涝、灌溉、降渍四套工程体系,全市185万亩以上农田得到防洪围护,为国民经济基础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强保障。自此,兴化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理念创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香葱生产基地,脱水蔬菜加工基地,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多年蝉联“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荣获“中国果蔬脱水加工第一县”“中国河蟹养殖第一县”。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最终要有“向上”的勇气,坚决果断的执行力。市委叶冬华书记指出:“兴化要有洼地意识,但不能有洼地心态,要保持向上攀登的精神”。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兴化先民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弘扬兴化精神,兴化人迫切需要有破茧成蝶的勇气,敢为人先的意志,永不服输的信念,更要有坚强有力的执行力。逆势行舟,不进则退。新的形势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深刻理解“垒土成垛,择高向上”兴化精神的传统发展内涵与现实指导意义,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仅仅满足于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修修补补,小富即安的惰性思维。下定决心,坚决改变不紧不慢的心态,不慌不忙的行动,不温不火的局面;坚决树立不破不立的理念,以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折不扣的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抓项目,优生态,超千亿,创高地”的奋斗目标。以“不相信兴化干不过别人”的坚定信念,“因天之时,因地之势,依人之利”的过人智慧,“迎难而上,破浪前行”的无畏勇气,努力创造和实现一个个“不敢想”“不可能”的发展奇迹。

兴化精神是兴化先民共同长期奋斗发展形成的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精神标识,更是兴化这座城市的灵魂。我们要不断弘扬兴化精神,进一步增强全市人民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责任感,既要有“垒土”的毅力与耐心,“择高”的智慧与变通,更要有“向上”的追求与动力,把兴化精神融入血脉,化为动力,不断发展,如此,“成垛”自然水到渠成,兴化迎接更高质量发展成果指日可待。

高松,兴化市党史方志办公室

标签:兴化;兴化精神;兴化市
责编:封颢
下一篇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