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商业频道上线.jpg
公示有效性引争议,利民工程如何破解“邻避冲突”
2020-08-26 14:4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高启凡  
1
听新闻

一方说“公示了”,一方说“没看到”。那么公示的有效性如何认定?市政民生工程建设如何破解可能带来的“邻避冲突”?近日南京市一处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引发的质疑和争议,值得思考。

今年7月底,玄武区尧红路新建垃圾中转站工程的动工引发了周边小区的居民关注,业主们对即将在自家门口建垃圾中转站一事非常诧异,因为此前没有接受到任何形式的通知。事情真的是这样吗?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效用存疑的公示

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新建项目需要经公众参与,记者查阅到尧红路新建垃圾中转站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说明》中显示,项目建设单位南京玄武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于 2020 年 6 月 8 日在紫金墨香苑小区和小营社区进行了公示张贴,并且“分别于2020年6月10日和2020年6月16日在《江苏工人报》进行了2次报纸公示”。 在公示期内,“没有收到任何形式的反馈意见” 。记者于今年8月13日在张贴公示的紫金墨香苑与小营社区随机采访了近百位居民,但无论是业主还是租客,均否认自己曾在公示期内看到过该公告。

《公众参与说明》中的张贴公示图示

记者在当地调查时发现,该小区及周边片区均无报刊亭设置,而市区内较易接触的公共场所,仅有南京图书馆可查阅《江苏工人报》,同时,社区业主还告诉记者,图中的公告张贴的位置,并非位于居民最频繁进出的正门,而是张贴在疫情期间被封住的侧门。

江苏联和律师事务所的李奕旻律师认为,依据生态环境部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对于应当公开的信息,建设单位应当“通过建设项目所在地公众易于接触的报纸公开”“通过在建设项目所在地公众易于知悉的场所张贴公告的方式公开”。 “尽管这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说明》的公示程序完整,但是否做到了‘易于接触’‘易于知悉’,恐怕仍有待商榷。”

利民工程引群众争议

除了公示程序的问题让业主感到知情权被剥夺之外,垃圾中转站建设过程中及建成之后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也同样让他们感到苦恼,记者在紫金墨香苑看到,离垃圾中转站选址最近的15、16栋住宅楼仅相隔约50米,距离此地最近的幼儿园,也仅有400米。倘若垃圾中转站建成,小区内老人的生活舒适度、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无一不是业主所关心的重要内容。而环评报告表中所提及的“项目所在区为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区域”,更是加剧了业主对该项目安全性的担忧。

可从宏观角度看,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又是势在必行之举,依据住建部统计,截至2018年,南京市的生活垃圾清运量已达到311.18万吨,相较于2010年的184.78万吨,八年间生活垃圾的清运量增加了68.4%。而与生活垃圾产量逐年增长相对应的却是生活垃圾转运设施的不足,南京市政府2016年发布的《南京市生活垃圾“十三五”无害化处理规划》指出了“十二五”期间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而仅仅“依靠目前小型转运站转运为主的收运系统存在运输成本高、交通压力大、环境影响大等诸多问题”。

据了解,尧红路新建垃圾中转站建成后,将分摊玄武门街道洞庭路垃圾中转站与锁金街道太阳宫垃圾中转站的压力,同时解决玄武湖旅游景区的环境美观问题。南京大学博士、金陵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讲师陈洁告诉记者,目前市内的垃圾转运站大部分都是小型垃圾转运站,吞吐量不够大,而专用车辆通常为全封闭的垃圾车,要一次压实装满才能尽量避免损耗。“如果没有足够的中转站,势必会造成集中收集运输成本的上升。”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博士吉晓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垃圾中转站在城市处理垃圾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通过垃圾收集与运输实现垃圾处理的集中化、压实化、封闭化,避免垃圾成堆而带来的渗滤液污染、鼠害蚊蝇等环境问题。

至于居民们所担心的环境污染问题,吉博士则认为大可不必多虑,“在运营方管理措施到位的情况下,依照现有技术条件,垃圾中转站所排出的废气并不会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致病威胁。”

尽管如此,社区居民仍然很难接受垃圾中转站建在自己家门口,显而易见的是,无致病威胁不等于无生活质量影响。“一到夏天,谁都不愿意闻这个味道对不对。”一名业主略显愤懑的说道。目前,建设方南京玄武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正组织协调会,将与居民直接对话解答问题。但与项目有关的听证等问题,工作人员则表示“尚需等待请示领导后再做回应”。

解决“邻避冲突”关键在政府

由于早年的垃圾中转工程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垃圾分类不科学等原因,臭气熏天、污水横流几乎成了居民对垃圾中转站的刻板印象。邻避因素成为垃圾中转选址难以绕过的困难。业内人士透露,正因为这种工程容易引发邻避冲突,所以他们在做公示时难免会存在走“擦边球”的情况,以期尽量避免冲突,否则进度遥遥无期。

然而,正是这种回避公意的做法,反而加剧了居民对工程的不信任,使得本来就难以协调的邻避问题更加棘手。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浙江大学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郎友兴教授认为破解此类难题,关键在于政府要从“邻避管控”的思路转化为“邻避治理”的理念,而完成这种思路的转变需要制度与法治的保证。“具体来说,要确保咨询与决策的透明性、公众的参与性、相关信息的公开性与透明性,这些都需要有法律上的明确规定。我们可以适当借鉴一些国外先进经验。例如,1991年,美国纽约市施行《城市设施选址标准》,执行‘平等共享选址程序’,让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讨论和评估,充分照顾各方的利益需求,成为公众参与的成功典范。此外,要让公众相信政府、相信技术可靠,而这又资讯与决策的公开有关,在进行邻避设施的选址决策时,只有开放决策过程,让公众参与到其中,才能获得并提高他们对政府的信任度,进而更有利于工程的推进。”

在吉晓文博士看来,垃圾中转站想要顺利落地,还需要扭转公众对垃圾中转站的刻板印象。他认为,依照目前的情况,需要政府对新建垃圾中转站进行除臭装置等配套措施的安装以及垃圾运输车辆的提档进行有效监管,同时还要聘请专业环保人员去衔接中转站的垃圾二次分类,“这些环节关联紧密,如果哪一环节没做好,那之前的工作效果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总之,解决‘邻避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球在政府的脚下,也控制在政府的脚下。”郎教授对此总结道。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高启凡

标签:垃圾中转站;效用;公示
责编:封颢
上一篇
下一篇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